最近看完一部介紹 Cosmos 公鏈生態的影片,覺得很不錯,能帶初次接觸 Cosmos 的使用者快速認識其生態,即使是原本就熟悉 Cosmos 的朋友,也能藉此複習一次 Cosmos 整體的 Layer1 公鏈發展。

以下簡單補充一些個人觀點,有鑒於 Cosmos 和 Polkadot 存在諸多相似之處,這兩個生態我將會一起對照。


▍Cosmos 簡介:區塊鏈世界的「網際網路」

Cosmos 本身「不是」一條公鏈,而是一個專門用來連結不同區塊鏈的網路,讓各區塊鏈能夠互相溝通、交換資產,而不需要仰賴中心化機構。這不僅讓去中心化應用(DApps)更靈活、擴展性更強,也打破了傳統區塊鏈「各自為政」的局面,讓整個生態系統變得更具互動性。

Cosmos 採用 Tendermint 共識機制,這是一種基於權益證明(PoS)的高效技術,能夠在沒有中央機構的情況下,確保區塊鏈的安全與穩定。相較於傳統的工作量證明(PoW),Tendermint 不僅更節能,交易速度也更快,讓區塊鏈的運行更順暢、更友善。

為了真正實現跨鏈互通,Cosmos 開發了 IBC(Inter-Blockchain Communication)協議。這就像一座橋,讓不同區塊鏈能夠交換資訊與資產,不需要透過中心化交易所,大幅提升流動性與交易效率。這意味著,不同區塊鏈之間的交易將變得更簡單、更直接,真正達成去中心化跨鏈互動。

Cosmos 的架構由「中心樞紐」(Hub)和「區」(Zones)組成。Hub 負責管理不同區塊鏈之間的連結,而 Zones 則是獨立運行的區塊鏈,開發者可以根據需求打造專屬區塊鏈,並透過 Cosmos 與其他區塊鏈互通。這樣的設計,既能保留每條鏈的獨立性,同時又能享有跨鏈互操作的便利。

Cosmos 的目標不是取代比特幣或以太坊,而是成為區塊鏈的「網際網路」,讓各種區塊鏈能夠互相協作,共同打造更開放、更高效的去中心化生態系統——這是「區塊鏈 3.0」的願景;未來的區塊鏈世界,不會只有單一公鏈獨大,而是由不同的區塊鏈組成一個互通、繁榮的網路,讓使用者擁有更多選擇與更好的體驗。


▍Cosmos SDK:最高效的公鏈開發工具包

影片中有提到,Cosmos SDK 是一套開發者友善的工具包,這一特點和 Polkadot Substrate(Polkadot 的 SDK)可說是異曲同工,都能夠讓開發者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部署區塊鏈網路。

這讓我想到 Polkadot 創辦人 Gavin Wood 曾在 2018 Web3 Summit 中現場展示 SDK 的強大威力;當時他利用 Polkadot Substrate,在短短 30 分鐘內就發佈了一條全新的區塊鏈。這裡附上直播影片,Gavin 自影片時間點 54:14 開始 demo,可以看到約過了 10 分鐘左右,一條全新的區塊鏈就已經在產生區塊了(雖然我完全看不懂,但還是大受震撼 🤯)。

對於這個片段,我的理解是它能讓開發者清楚體認到「善用 SDK 將大幅提升區塊鏈專案的初始啟動效率」。同樣的,Cosmos SDK 也是這一方面的典範,能協助 Layer1 公鏈團隊縮短開發週期,進一步加速生態的成型與拓展


▍Cosmos IBC:最可靠的資產跨鏈

Cosmos IBC 是公鏈板塊中唯一能和 Polkadot XCM 並肩的兩大原生跨鏈通訊架構(Cross-Chain Messaging Format),兩者在資產跨鏈的流程中皆「不涉及」智慧合約或外部簽章互動,這意味著它們的共同優勢即為「資產跨鏈安全性的最大化」

其理由也很明顯,不論是智慧合約的程式碼漏洞,或外部簽章的中心化風險,這些都不存在於原生的跨鏈通訊架構,因此 Cosmos IBC 和 Polkadot XCM 能確保使用者的資產跨鏈安全無虞。即便總觀整個區塊鏈領域,目前沒有任何一項公鏈專案得以企及 Cosmos IBC 和 Polkadot XCM 在資產跨鏈安全性方面的成就。


▍Cosmos 生態困境

Cosmos 無法整合「生態之外」的公鏈流動性

乍看之下,Cosmos 和 Polkadot 似乎很萬能,不僅能讓開發者以高效率啟動新興專案,更能無摩擦地銜接所有生態鏈的資產流動性,解決了現今公鏈板塊中的兩大難題;儘管如此,它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缺陷,那就是「無法整合生態之外的公鏈流動性」。

具體而言,生態以外的公鏈有哪些?答案是「所有非基於自家 SDK 建構的區塊鏈」,包括但不限於比特幣、以太坊、Solana、Avalanche、Sui、Polygon、Tron 以及 Layer2s 等主流網路。

事實上,Cosmos 和 Polkadot 並非完全做不到跨生態的流動性整合,而是無法直接透過原生的跨鏈通訊架構和上述這些區塊鏈互動,往往需仰賴智慧合約橋、多簽(Multisig)、MPC(多方計算)或閾值簽章(Threshold Signature Scheme, TSS)等「第三方解法」來實現;然而這些方法就不如原生的跨鏈通訊架構可靠,都可能存在安全性隱憂,例如程式碼漏洞、簽章節點遭駭或共謀等風險。
.

我的親身經驗:不友善的 Cosmos 跨生態操作

順帶一提,跨生態類的操作對使用者也不盡友善。舉例來說,我趁著這幾天特價時入手了一些 Cosmos 生態鏈「Osmosis」的原生幣 $OSMO;有鑒於我幾乎刪光所有國際交易所,因此我的購買流程是,利用境內交易所(MAX)將 $USDC 發送至自託管的 Arbitrum 帳戶上,再透過 Osmosis 整合的智慧合約橋「Squid」(基於跨鏈協議 Axelar),將 $USDC 從 Arbitrum 發送至 Osmosis 地址上。

利用自託管錢包將 $USDC 從 Arbitrum 發送至 Osmosis
利用自託管錢包將 $USDC 從 Arbitrum 發送至 Osmosis

與一般買幣流程的差別是,平時作為換匯媒介的國際交易所,被我替換為「自託管帳戶 + 跨鏈橋」。這麼做通常不會有問題,不過這次卻意外地讓我踢到了鐵板,原因在於 Squid 跨鏈橋顯然不是那麼聰明,其智慧合約低估了我本應支付的 Gas Fee,導致我必須手動故障排除,透過 Axelar 區塊鏈瀏覽器添加一筆額外的 Gas Fee;否則就會發生 Arbitrum 上的資金已經發送出去,但跨鏈協議端(Axelar)卻顯示交易失敗的窘境。

事情還沒結束,正當我以為 Squid 跨鏈橋能順利向目標鏈 Osmosis 釋放資金的時候,我注意到 Axelar 瀏覽器顯示我的資金正卡在「Execute」階段,這時連 Arbitrum 提交的轉帳都已在以太坊主網完成最終性結算(Finalization),代表我的等待時間已經超出正常跨鏈轉帳的合理預期。迫不得已的我只能直接向 Squid 官方 Discord 溝通,在對方的人工處理下,我卡在橋上的資金才終於成功被釋放至 Osmosis 鏈上。

跨鏈所需時間超出預期
跨鏈所需時間超出預期

這個案例說明了,即使是生態相容性強大的 Cosmos,也無法完美解決跨生態的流動性整合,仍需仰賴第三方管道;不過這也不僅僅是 Cosmos 的課題,更是所有公鏈的共同課題。
.

好消息!Cosmos IBC 近期升級

好消息是,Cosmos IBC 即將在 3 月底升級至 v2 版本,目標是引進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 ZKP)技術,藉此實現以太坊和 Cosmos 之間的資產轉移。根據官方公告,開發團隊在以太幣價格為 2,600 美元、Gas Price 為 2.5 Gwei 的環境下測試,利用 Cosmos IBC v2 將代幣從以太坊發送至 Cosmos 生態鏈的成本僅為 149,000 Gas,相當於 0.97 美元。

雖然這個交易成本相較於現階段常見的無需信任跨鏈橋(例如 Sui BridgeSnowbridge 等跨生態橋)並無優勢,但仍為 Cosmos 的跨生態流動性整合奠定了基礎,期待 Cosmos 鏈上活動也能在 IBC v2 發佈後有所回溫。


▍Cosmos 應用與幣價的掛鉤

再來就是投資人最關心的,Cosmos Hubs/Zones 的發展,是否能促進 Cosmos Hub 原生幣 $ATOM 的價格提升?

或許我們要先檢視「多鏈生態能否讓 $ATOM 獲取價值」。從架構上來看,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主要歸因於這兩點:

  1. Cosmos 生態中每一條 Hub / Zone 都有各自的原生幣,能用於質押、交易支付、治理;而 $ATOM 則僅負責 Cosmos Hub,並不參與其它網路的互動,因此每條 Cosmos Layer1 發展只掛鉤於各自的原生幣價值。
    .
  2. IBC 跨鏈通訊並不綁定 $ATOM 作為交易的支付媒介,而是消耗交易發起鏈的原生幣,因此 $ATOM 也無法從 Cosmos Hub 以外的 IBC 互動中獲取價值。
    .

價值回流方面,Polkadot 則是一個典型的對照組,在 Polkadot 生態中,其 Layer1 公鏈(平行鏈)參與 Polkadot XCM 跨鏈通訊的門檻為「進入 Polkadot 中繼鏈的核心時間(Agile Coretime)」;這就讓平行鏈開發團隊必須「定期支付」Polkadot 原生幣 $DOT 以購買核心時間,故 Polkadot 多鏈架構應能確實地為 $DOT 獲取價值。

然而,Polkadot 真的不同於 Cosmos,成功地藉由經濟模型推動代幣價格了嗎?

並沒有!過去幾年中,市場已經無數次證明了「幣價只掛鉤於關注力和話題性」,重點案例也是包括但不限於資產流動性過於碎片化的以太坊、一直當機一直爽的 Solana、開發者和使用者苦手的 Cardano,甚至是鏈上活動只比 Cardano 高一點點的 XRP Ledger⋯⋯這些公鏈專案各自都存在尚待解決的困境,但仍不影響它們的市值攀升;反觀 Cosmos 和 Polkadot,則因市場不關注資產跨鏈的緣故,造成 $ATOM、$DOT 價格持續受到稀釋,逐漸淡出區塊鏈社群的視野中。


▍價格不重要,應用即真理!

最後分享一些主觀想法,其實我一直都認為區塊鏈的應用與幣價是可以分開討論的,不必因為某個區塊鏈專案的幣價乏力就對它嗤之以鼻。Cosmos 和 Polkadot 毫無疑問是當今跨生態整合的技術標竿,在公鏈板塊朝向多鏈發展的前提下,它們不僅為資產的跨生態轉移打下根基,更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開發和使用門檻,實質地為所有參與者提供便利的鏈上互動(實際使用就會發現它們的跨鏈轉帳體驗無異於其它公鏈的一般轉帳,非常神奇)。

從這個角度切入,即便 Cosmos 和 Polkadot 在經濟價值方面不受市場青睞,它們的應用價值依舊毋庸置疑。因此,我會這樣鼓勵 Web3 居民們:對於 Cosmos,你不見得要投資它,但你可以去使用它。


*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鏈習生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鏈習生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責任編輯:Leo|原作者: GGbear 鬆餅兔 | 原文出處

* 想要和大家一起即時討論嗎?歡迎加入〈鏈習生 LINE 社群〉,和鏈習生研究員、讀者們一起探索 Web3 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