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2023 年 6 月 24 日

現今,區塊鏈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你可能已經聽過區塊鏈這個詞彙,但你真正了解區塊鏈嗎?如果你是一個剛接觸區塊鏈的新手,你可能對它區塊鏈的概念和運作方式感到困惑。不用擔心,本文將帶你快速搞懂區塊鏈的必備知識,我們將從介紹區塊鏈的定義開始,探討區塊鏈的由來、特性和運作方式,並深入研究區塊鏈的分層結構和不同類型。最後,我們還將探討區塊鏈在各種產業中的應用。

區塊鏈往往被認為複雜難懂,這篇文章會以不觸碰到太艱深技術層面的前提下,簡單快速地幫助大家了解區塊鏈的一切,過程中也會談到比特幣(Bitcoin),讓我們一起往下探吧!


區塊鏈是什麼?

❛ 一個比喻:透明箱子連在一起 ❜
.

區塊鏈(Blockchain)一言蔽之,是一種紀錄資料的創新技術。

之所以叫做區塊鏈,是因為這些記錄下來的資料會被放在一個一個區塊(block)裡面,每個區塊之間又有鏈子(chain)連結,如下圖一般。

比喻:透明箱子連在一起
比喻:透明箱子連在一起

讓我們把區塊鏈拆成「區塊」跟「鏈」兩部分做解釋,你會比較好理解:

  • 「區塊」就好比是透明的保險箱,被記錄下來的資料會被放在裡面,公開透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查看,卻無法隨意篡改,這是因為保險箱被用了密碼學的方式保護了起來。.
  • 「鏈」則是扮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讓任何人在讀取資料時能夠靠著區塊順序了解寫入資料的時間排序。

在區塊鏈中,幫忙驗證區塊上的資料和建構區塊鏈的人,我們就叫做「礦工」(miner)或是「節點」(node)。


區塊鏈的由來

2008 年,一個化名為 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發表了一篇 9 頁的白皮書,主要內容是說他利用了密碼學,發明一種「點對點」(Peer-to-Peer)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電子貨幣系統,叫做比特幣(Bitcoin)電子貨幣系統,而支持著這套系統運行的關鍵,就是區塊鏈技術。

不過,中本聰當年這篇論文,並沒有提到區塊鏈(blockchain)字眼,那是後人在定調比特幣(Bitcoin)是如何實現這套電子貨幣系統的運作,所歸結出來的一種技術。我們可以說:

實現比特幣電子貨幣系統的技術叫做區塊鏈,比特幣是區塊鏈的第一個,也是最有名的應用方式。


區塊鏈六大特性

≣ 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

在現今的貨幣系統中,銀行常常扮演著交易過程的「中間人」並控制著所有交易紀錄,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以銀行為「中心」的貨幣系統。例如A想在線上轉帳 100 美元給B,那麼A得透過銀行這位中間人並且信任它會完成這筆交易,而所有的交易紀錄也保存在銀行裡。

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
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

而區塊鏈技術讓轉帳不再需要信任基礎就能完成,透過「點對點」與「去中心化」架構,完全去除了中間人的角色,改由區塊鏈上的礦工(節點)們來驗證與保存交易紀錄,同時利用密碼學的技術保證交易的真實性。

比特幣——或者說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革命思想,是建立一種新型態的貨幣系統,使人與人之間的資金轉移不再依賴於中介,金流變得更自由。透過區塊鏈技術,人們能夠創造一個不需建立在信任基礎上運作的世界。

≣ 不可篡改性(immutable)

引用《區塊鏈社會學》的敘述,區塊鏈就像布拉格的「藍儂牆」(Lennon Wall),任何人都可以你一言我一語地寫上字句,漆上圖畫,記錄事件,表達想法。比藍儂牆更好用的是,區塊鏈上的紀錄即使被新的蓋過,舊紀錄以及修改過程依然存在。這正是區塊鏈的特質之一:不可篡改性。

值得注意的是,區塊鏈的紀錄並非完全不能被「修改」,而是不能「隨意篡改」,意思是說區塊鏈紀錄被修改的話一定會留下紀錄,而且沒有任何一個人、一間機構、一個政權可以單方面決定是否要修改。要修改必須經過一套投票共識機制,需超過半數以上的區塊鏈用戶投票同意才能進行修改。

≣ 公開透明(Transparent

區塊鏈的特點之一是公開透明,所有的交易數據都被公開記錄在區塊鏈上,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和驗證區塊鏈上的交易。

用戶可以透過「區塊鏈瀏覽器」(例如:TronScan、EtherScan)來查看這些資料。區塊鏈瀏覽器是一種軟體工具,通常以網頁形式提供,讓用戶方便地檢索區塊鏈上的資訊。

匿名性(Anonymous)

雖然區塊鏈是公開透明的,但參與者可以使用密碼學技術保護其身份和隱私。參與者使用一組由英文字母和數字隨機組成的代碼作為名稱,只要不透露這個代碼給別人,別人就無法得知參與者背後的真實身份,保持了身份的匿名性。

≣ 共識機制(Consensus)

區塊鏈就像是一個高度民主化的小型社會,要想讓它正常運作,我們就必須設立一套運行規則讓所有參與區塊鏈的礦工們遵守,以此保證區塊鏈系統的公平與一致性,這就是「共識機制」。

目前最廣泛的共識機制有比特幣採用的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或是以太坊採用的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PoS),我們會在之後的文章仔細分析兩者的不同。

≣ 無國界

無論其國籍、種族、性別、年齡、階級、財富或政治立場,公有區塊鏈無需許可也無遠弗屆,允許所有人加入。每個人都享有區塊鏈應用的平等權利,沒有人被排除在外。這是一個開放的網路,所有用戶都可以參與區塊鏈來驗證交易和數據的共識過程。

2022 年 10 月,知名饒舌歌手 Kayne West 因爭議性言論,被金融巨頭摩根大通關閉銀行帳戶⋯⋯後來他戴著中本聰的帽子現身,似乎暗示著他將擁抱比特幣、一視同仁的區塊鏈世界。區塊鏈只按事實和規則行事,沒有立場,為所有人敞開大門。

銀行為華爾街服務,區塊鏈為所有人服務。


區塊鏈是怎麼運作的?

❛ 一個釋例:比特幣轉帳 ❜
.

區塊鏈技術發展至今,已經有上百條區塊鏈被創造出來,每條都有自己的特色與優缺點。這邊讓我們使用中本聰創造的「比特幣區塊鏈」作為例子,帶著大家一步一步了解區塊鏈的基礎運作模式吧!

假設今天 A 想要支付 10 個比特幣給 B:

當 A 發起交易,這段交易紀錄將自動被廣播到區塊鏈上,通知「A 付了 10 個比特幣給 B」讓比特幣區塊鏈的礦工們知道。這時,礦工們就會透過數位簽章(Digital Signature)來驗證這段交易的真實性。如果驗證成功,該交易記錄就會被寫入礦工們的帳本裡。

儘管每個礦工都在進行記帳,但只有一位礦工能夠將這些交易記錄打包整理並連接到比特幣區塊鏈中的下一個區塊。大家利用各自的電腦資源競爭完成一道數學問題的速度,第一個計算完成的人將有權利編寫下一個新區塊,同時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報酬。這套共識算法被稱為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PoW)機制。

區塊鏈是怎麼運作的?
區塊鏈是怎麼運作的?

以上就是簡化版的區塊鏈運作模式。在此,我們整理出一些你可能會產生的疑問,並用簡答方式回應:

比特幣礦工是什麼?為什麼要有礦工?

比特幣礦工是負責記錄比特幣區塊鏈上交易的一群人。為了實現「去中心化」的電子貨幣系統,必須由一群互不認識的陌生人,來負責記帳、維護這個系統。

礦工們為什麼願意記帳?

因為可以賺錢!礦工記帳可以獲得比特幣做為「記帳獎勵」,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提出的做法,就是透過「獎勵誘因」激勵礦工們貢獻他們的電腦資源來維護區塊鏈的運作。

如何決定哪ㄧ個礦工可以獲得比特幣獎勵?

由「PoW 共識機制」來決定。多個礦工競爭解答一個數學問題,第一個成功解答的礦工將獲得打包下一個新區塊的權利以及獲得相應的比特幣獎勵,這就是「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

為什麼交易紀錄要被廣播到區塊鏈上?

基於區塊鏈「公開透明」的特性,將交易紀錄公開讓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查詢。

礦工們是如何驗證交易紀錄?

透過「數位簽章」技術。意思是說將電子文件以數學演算法或其他方式運算,成為一定長度之數位資料,然後再由簽署人的私鑰對其加密,形成電子簽章,且可以用公鑰來做驗證。

如何防止區塊鏈紀錄被篡改?

基於「最長鏈原則」。在區塊鏈中,如果有多個礦工同時挖出區塊,其他礦工們會選擇加入最長的區塊鏈,也就是有更多區塊連接的鏈子作為主鏈。

因為每個礦工都是記帳者,這意味著即使一個人的帳本被篡改,仍然有眾多其他礦工的帳本存在。要篡改整個區塊鏈,需要擁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和設備,以擊敗全世界超過半數的礦工,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以上這些進階觀念,我們會在 比特幣是什麼 這篇文章中深入探討。讓我們先繼續導覽區塊鏈的其它概念,區塊鏈的分層結構、分類、迭代與應用。


區塊鏈分層結構 

≣ 六層結構

區塊鏈採用「分層」的設計,每一層都扮演一個模塊(block)的角色,提供再往上一層所需的功能和服務。這種模組化(modular)設計使得系統的維護、測試和擴展更加容易。

  1. 數據層(Data Layer)
    作為區塊鏈的最底層,數據層承擔著儲存、加密和驗證底層資料的重要任務。這些底層資料可以是交易紀錄、公私鑰、時間戳記等資訊,它們以鏈式結構的形式被封裝起來,使得數據能夠按照一定的順序和規則進行連接和驗證,形成一個不斷增長的區塊鏈。
    .
  2. 網路層(Network Layer)
    區塊鏈中所有的節點構成一個龐大的分散式點對點(P2P)網路,網路層負責節點之間的互動機制。
    .
  3. 共識層(Consensus Layer)
    共識層確立了記帳的責任和方式,建立了區塊鏈節點之間達成共識的規則(例如 PoW、PoS、DPoS),決定誰是下一個區塊的生成者,驗證交易的合法性、維持數據的一致性。
    .
  4. 激勵層(Actuator Layer)
    區塊鏈的獎勵機制,讓節點透過維護網路來爭取記帳權。主要出現在公有鏈。
    .
  5. 合約層(Contract Layer)
    合約層是區塊鏈的可程式設計基礎,它封裝了各種指令碼、演算法和智能合約,使特定事件能夠在區塊鏈上自動執行。
    .
  6.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是區塊鏈技術的最上層,涵蓋了各種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和案例。

而這六層又分別和我們常聽到的 Layer 0、Layer 1、 Layer 2、Layer 3、Layer 4 有什麼樣的對應關係呢?請參考下面這張圖片的說明:

區塊鏈分層結構 
區塊鏈分層結構

≣ Layer 0~4

  • Layer 0
實現不同鏈之間數據通信、交互。
.

Layer 0 是地基,是開發人員的基礎設施,重點在於跨鏈通信和模塊化區塊鏈。

舉例來說,Cosmos 的目標是成為區塊鏈的網路。它提供了一套「發鏈」的工具,使每個社區都能基於 Cosmos 的系統與規則,輕鬆建立一條自己的 L1 區塊鏈。這些獨立的區塊鏈之間可以進行「跨鏈」數據通信和交互,實現了「多鏈」之間的互動。

  • Layer 1
在一條鏈上包辦驗證、共識和交易。
.

Layer 1 是指單體區塊鏈,即一條鏈承擔了數據驗證、共識和交易執行的功能。

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坊都屬於 L1 區塊鏈。不同的 L1 區塊鏈無法直接實現數據和信息的交互,因為每條 L1 區塊鏈都擁有獨立的規則和運作方式,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衝突。

順帶一提,L1 區塊鏈可以單獨存在,不一定需要 L0 的支援才能運行。

  • Layer 2
鏈下擴容解決方案,提高可擴展性和交易速度。
.

Layer 2,也稱為鏈下擴容,是建立在主要網路(Layer 1)之外的解決方案,旨在提高可擴展性並改善交易速度等問題。

隨著區塊鏈應用的普及,L1 區塊鏈可能會面臨交易擁塞和高手續費的問題。於是基於原本的 L1 系統規則,L2 區塊鏈透過將一部分交易或數據移至鏈下操作,有效提高了交易效率和吞吐量,同時減輕了主網的負擔。

一些實際的 L2 案例包括 Polygon(前身為 Matic Network)。Polygon 是一個建立在以太坊 L1 上的 L2 解決方案,它通過使用側鏈(SideChains)技術來提高交易速度和可擴展性,並且能夠實現快速和低成本的交易。

另一個例子是閃電網路(Lightning Network),它是比特幣的 L2 解決方案。閃電網路通過建立離鏈的支付通道,實現了即時的、低成本的比特幣交易,同時提高了比特幣網路的交易量。

  • Layer 3
過智能合約實現的 Web 3 應用早期階段,是涵蓋比較廣泛的大方向。
.

從 Layer 3 開始,我們進入了區塊鏈的應用層,這裡主要面向的是一般用戶而非開發者。

L3 是建立在 L1 或 L2 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將 L1 和 L2 比喻為 Android/iOS 手機作業系統,那麼 L3 就相當於在該系統上的實際用途,例如在手機上讀文章、聽音樂、玩遊戲、追劇等等,是涵蓋比較廣泛的應用方向。

L3 是 Web 3 應用早期階段,涵蓋了整個區塊鏈賽道,包括 DEX、DeFi、DAO、NFT 等多元服務,這些服務都是透過智能合約實現的。

  • Layer 4
專注於單一產品 Web3 友好的互動介面和工具。
.

有別於 Layer 3 是涵蓋比較廣泛的應用方向,Layer 4 則是專注於單一產品使用者介面(interfaces)的開發,例如當我們在手機上討論「追劇」這個應用時,使用不同 App(例如 Netflix、Disney+、HBO GO 等)所帶來的感受也不同。

為了讓區塊鏈技術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友好的使用者介面至關重要。這樣人們就能更專注於他們想要完成的事情,而不需要擔心技術操作的複雜性。就像 iPhone 的使用者在發送簡訊時,只需要知道如何操作即可,並不需要思考背後的技術原理。

一些項目如 MetaMask 和 Brave Browser 正在致力於在 Layer 4 上進行開發,我們期待 Layer 4 的進步將真正開啟物聯網或元宇宙的潛力。

圖片來源:publish0x
圖片來源:改編自 publish0x

區塊鏈的三大類型 

根據區塊鏈的使用場景,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型,分別是公有鏈、私有鏈及聯盟鏈。公有鏈通常是去中心化的,開放給所有人參與。而私有鏈和聯盟鏈是中心化或由少數人擁有控制權。

公鏈(Public Blockchain)

公鏈就是「公有區塊鏈」的簡稱,一般來說,加密貨幣市場在討論的區塊鏈,例如比特幣區塊鏈、以太坊區塊鏈,都包含在這個類別裡面。

公鏈擁有兩大特色,第一個特色是無需許可(Permissionless),意味著任何人都有權使用或維護該區塊鏈,成為公鏈的「用戶」或「礦工/節點」,並不需要經過篩選,更不需要任何實名認證;另一個特色則是「去中心化」,透過建立社群投票、分散節點等方式,盡可能讓該鏈的發展民主化,並保證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公鏈的完全控制權。

公鏈特色範例圖

公鏈作為最符合 Web3 精神——即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其負責維護及驗證的礦工/節點越多,越能保護公鏈免受數據洩露、駭客攻擊或其他網路安全問題的影響。換言之,當去中心化程度越高,公鏈安全性就越高,像是比特幣(Bitcoin)區塊鏈就擁有超過 14,000 個節點**。**

由於負責區塊鏈維護的礦工/節點在營運時會需要集合共識才能進行,**因此公鏈運作較沒有效率。**此外,由於公鏈資訊公開透明,所有用戶皆可以查看,因此只要區塊鏈地址和身份被綁定,其餘人就能透過區塊鏈工具查閱該身份的資產與交易紀錄,令該用戶喪失隱私權。

此外,市面上比較著名的公鏈有:BNB Chain(BNB)、Cardano(ADA)、Polkadot(DOT)以及 Solana(SOL) 等,值得大家一一探索。

私有鏈(Private Blockchain)

當區塊鏈技術朝著「去中心化」發展,就誕生了公鏈;當區塊鏈技術朝著「中心化」發展,就誕生了私有鏈。

私有鏈特色

私有鏈是在封閉網路中運行的區塊鏈,換言之,私有鏈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權參與,必須取得特定的訪問權才能使用。私有鏈的另一大特色在於,節點營運是中心化的。由於只有少部分人有權使用私有鏈,其節點驗證通常只由單一團體運作。

由於私有鏈只有特定人士可以參與,其區塊資訊只對內部透明,保障機密資訊不外流。另外因節點只掌握在特定少數人手中,用戶能以極低的費用進行資料傳輸,甚至不需要任何傳輸費用。同時,因驗證者數量減少,意味著私有鏈的傳輸速度更快

聽起來私有鏈相較於公鏈占盡優勢,實則不然。

私有鏈中心化的特性,使掌握驗證節點的企業獨攬大權,甚至有權篡改區塊,安全性也僅依靠該企業來維持,故私有鏈的公信力未必高於公鏈。也就是說,私有鏈與公鏈所倡導的民主、權力分散並無關聯,它只專注於提供給外部企業獨立第三方的區塊鏈解決方案。

目前醫療區塊鏈專案 KitChain,其使用私有鏈來追蹤醫療用品的供應鏈,在不對外公開的前提下,允許其用戶查看這些用品的來源、輸送過程以及分發。近期多國政府正積極探索的「央行數位貨幣(CBDC)」,雖可能使用區塊鏈技術來運作,不過大多都會使用私有鏈的方式來完成,以便政府監督。

聯盟鏈(Consortium Blockchain)

公鏈是去中心化的;私有鏈是中心化的。當一條區塊鏈去中心化程度在這兩者之間,就是所謂的聯盟鏈

聯盟鏈特色範例圖

聯盟鏈和私有鏈一樣不向大眾開放,限制訪問權的同時,保護機密資訊不外流。其與私有鏈的差異在於,聯盟鏈通常是由多個企業/組織共同營運,而不是由單一企業獨攬大權。聯盟鏈綜合了公鏈及私有鏈的優勢,也就是保護機密資訊、傳輸速度快且低廉,又同時是由多家組織/企業一同維護,非多數團體無法任意篡改區塊鏈數據,所以聯盟鏈成為了多數傳統企業的區塊鏈解決方案。

聯盟鏈最大的特色在於「權力制衡」,當多家組織/企業一同維護時,所有參與者都可以驗證內部傳輸的資訊,並因為單一團體無法任意篡改區塊鏈數據,聯盟鏈能夠確保權力是相互制衡的,為彼此打造值得信任的環境。

知名的聯盟鏈包含了由法國巴黎銀行、匯豐銀行等 12 家金融巨頭所聯合的 Voltron 專案;由科技巨頭 IBM 聯合 8 家大型銀行所創立的 We.trade 專案等,無一不是傳統企業中的佼佼者所領軍創建。

目前聯盟鏈的應用場景大多僅限於企業,與面向大眾、民主創新的公鏈有所不同,雖在幣圈討論度較低,但仍值得關注其商業價值。


區塊鏈 1.0 vs. 2.0 vs. 3.0

區塊鏈技術經歷了三個版本的迭代。第一個版本是根據中本聰的比特幣白皮書所構思和實現的,主要應用於去中心化電子貨幣系統。後續的版本拓展了應用範圍,使區塊鏈技術能夠廣泛應用於金融、商業和其他產業領域。

≣ 區塊鏈 1.0:去中心化電子貨幣系統

區塊鏈 1.0 是第一個實現的區塊鏈應用。具體來說,區塊鏈 1.0 概念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點對點(Peer-to-Peer)電子現金支付系統,這個系統允許用戶在沒有銀行(第三方中介機構)介入的情況下進行貨幣交易。每個人都能在鏈上查看完整的交易記錄,公開透明。

≣ 區塊鏈 2.0: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

2013 年,比特幣崛起後的四年,當時僅 19 歲的俄羅斯裔加拿大人 Vitalik Buterin 推出了以太坊(Ethereum),這是一個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且相較前一代有顯著改進的區塊鏈。

以太坊是首個整合智能合約的區塊鏈。類似於 Android/iOS 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的角色,以太坊為開發人員提供了一個平台和工具,使他們能夠建立和運行各種基於區塊鏈的應用程式。以太坊不僅僅是一個貨幣交易系統,它跳脫出「貨幣」的框架,成為一個「應用生態系統」,被許多人稱為區塊鏈 2.0。

智能合約是置於區塊鏈上的程式碼,只要智能合約上的條件被達成,區塊鏈就會自動執行特定的動作。智能合約有著自動執行且不可篡改的特性,因此在區塊鏈產業,只需要仰仗智能合約即可完成複雜的交易。

區塊鏈 2.0 使全球的智能合約工程師能夠在現有的區塊鏈平台上,開發各種應用程式和軟體,並催生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遊戲化金融(GameFi)、非同質化代幣(NFT)、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等多種衍生賽道。

延伸閱讀:以太幣是什麼?被譽為區塊鏈 2.0的以太坊是什麼?

≣ 區塊鏈 3.0:去中心化的企業級應用

再下一代區塊鏈技術的概念,雖然未有定論,但專家們普遍認為區塊鏈 3.0 需具備比金融和商業更廣泛的應用

這些應用的例子涵蓋醫療保健(用於醫療服務和電子醫療記錄的智能合約)、網路安全(多重身份驗證)、供應鏈(智能交貨合約)和製造業;這些產業依賴於企業級解決方案來規劃和執行相關業務流程,在區塊鏈 3.0 中,企業級數據庫可以無縫整合到去中心化系統中,實現安全透明的文件記錄以提升組織運作效率。

區塊鏈 3.0 的另一項特色是結合多個前沿技術,例如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大數據分析等,以實現更強大的功能和更廣泛的應用場景。


區塊鏈技術衍生 Web 3.0 賽道

區塊鏈技術催生 Web 3.0 賽道興起,其中最熱門的四個賽道為:DeFi、NFT、GameFi和DAO。

延伸閱讀:Web3.0 是什麼?一文搞懂 Web3.0 的八大必備知識

DeFi

DeFi 的中文為「去中心化金融」,英文全名為 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 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金融系統,可以理解為「去中心化」的銀行。其特色在於用戶交易過程無需通過中心化機構(如銀行、政府、證券商)或人工審查的介入,僅靠區塊鏈與智能合約即可完成。

順帶一提,DeFi 提供各種「去中心化」金融服務。比特幣可以被視為 DeFi 中的一種電子現金支付應用,但 DeFi 不單僅限於比特幣,還可以支援其他金融服務,例如存款、借貸、衍生品、收益農場⋯⋯等等。

延伸閱讀:DeFi是什麼?什麼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應用與優點、缺點介紹

NFT

NFT 的中文為「非同質化代幣」,英文全名為 Non-Fungible Tokens。

NFT 和許多加密貨幣一樣,是區塊鏈上的一種資料形式,是一枚「代幣」。每枚代幣可以代表一個「非同質化」資產,例如圖像、藝術品、影音、體育、飲食、遊戲、甚至是一則社群貼文⋯⋯總的來說,NFT 是一種專門紀錄非同質化資產的資料單位

我們可以把 NFT 想像成原創者為數位資產發行的「身分證」或「防偽證書」,因為被放在區塊鏈上的緣故,我們能夠簡單驗證作品的出處、真偽、稀缺性。

區塊鏈小知識:「同質化」vs「非同質化」

首先「同質化」是指資產可與同類型資產互換,或是可拆分的特性。

舉例來說,比特幣、以太幣和其它加密貨幣,又或是你手邊的新台幣,都是一種同質化的資產,因為與同類型資產之間,價值相等且能夠切割成更小的單位。如果今天我拿 1 張千元大鈔,跟你的 10 張枚百元鈔票做替換,你會覺得無所謂,因為兩者的價值相同。

而「非同質化」自然是指獨一無二,無法與同類型資產互換,拆分的資產。

舉例來說,畢卡索的畫作,蘇富比的拍賣品,又或是不動產權狀,每件資產都與眾不同,你無法找到第二件一模一樣的資產。就算出自於同一人(畢卡索)之手,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擁有不同的價值,彼此無法互相替換。

要注意的是,「同質化」與「非同質化」的定義是可以改變的。

如果一件同質化資產被賦予內在價值或獨有特徵,便可重新定義為一件獨一無二的非同質化資產。例如,我的千元大鈔擁有周杰倫的簽名,那它就變成非同質化資產,反之亦然。

延伸閱讀:NFT 是什麼?10 分鐘帶你了解 NFT 熱門應用、創新與價值

GameFi

GameFi 的中文為「遊戲化金融」,英文全名為 Game Finance 。

簡單來說,就是將「電子遊戲」與「區塊鏈金融」相互結合所打造出的獨特生態。玩家在遊戲中獲得的遊戲虛寶和遊戲貨幣,將會以 NFT 與加密貨幣的形式呈現,還可以透過區塊鏈進行買賣來賺取收入,衍生出「邊玩邊賺(Play-to-Earn)」的概念。

延伸閱讀:GameFi是什麼?GameFi 又有哪些風險、優點和缺點

DAO

DAO 的中文為「去中心化自治組織」,英文全名為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DAO 是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發展出來的組織,通常是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成立,此區塊鏈應用可以在無人干預和管理的情況下自主運行。DAO 裡面不會有負責下決策的領導,而是由社群成員共同訂定規則,透過投票、區塊鏈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的程式),形成一個人人平等、齊心經營的組織。

延伸閱讀:DAO 是什麼?DAO 仍面臨三大挑戰!公司企業將被取代?


區塊鏈在各種產業的應用 🔥

≣ 銀行業

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 Binance 創辦人趙長鵬(CZ)曾說:

這筆交易僅耗時 15 秒,費用為 1.29 美元。試想在一般情況下,在周一銀行開門營業之前,是否能通過一家銀行轉移 9.8 億美元?

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傳統金融機構的好處顯而易見。例如,銀行只在工作日運作,這意味著如果你在星期五晚上 6 點存入支票,你可能要等到星期一早上才能看到款項入帳;即使在工作日存入,由於銀行需要處理大量交易,款項仍可能需要一至三天的時間才能到帳。

而區塊鏈則不會停止運作,全年無休。

透過將區塊鏈技術融入銀行業務,無論是平日、假日還是一天中的任何時間,客戶的交易可能在幾分鐘或幾秒鐘內完成;憑藉著區塊鏈技術,銀行有機會更快、更安全地在機構之間進行資金交換。

≣ 醫療業

醫療機構利用區塊鏈技術安全地儲存以及共享病人的醫療紀錄

當新的醫療紀錄產生時,可以將資料儲存在區塊鏈中,這為病人提供了可靠的證明和信心,確保紀錄不會被篡改。個人的醫療紀錄會以加密方式保存在區塊鏈上,並使用私鑰進行存取控制,以確保只有特定的人能夠查閱,有效保護隱私。

此外,跨醫療院所間的資訊共享對於提升照護品質至關重要。儘管大多數醫院已經實現了電子化病歷,但醫療機構之間的資料互通仍存在不足之處。傳統上,當民眾需要在不同醫院就診或轉診時,必須簽署紙本授權書才能獲取其他醫療機構的資料。

透過區塊鏈技術,可以將授權紀錄寫入智能合約,不但防篡改,也可以即時分享給參與的機構。醫療照護人員就能夠透過系統,查詢民眾分享的資料和授權紀錄,並利用現有的安全網路即時調閱所需資料,從而提升照護品質。

≣ 保險業

以台灣保險業現況為例,壽險公會與多家產險和壽險公司以及醫院共同合作,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動「單一申請、文件互通」的一站式保險服務,提升保戶在理賠過程中的便利性。

以前,保戶需要在出院後才能申請理賠保險金,而透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保戶可以使用 保險存摺 App 進行線上數位身分驗證,並結合電子簽署技術,達成理賠服務無紙化。這項服務還擴展到醫院內,保戶在醫院內就可申請,降低了申請理賠的時間和成本。

≣ 不動產登記

如果你曾辦理過產權登記,你就會知道整個流程非常繁瑣、耗時,而且容易出錯。必須將實體紙本契約交給當地地政機關的公務人員,然後手動輸入到中央資料庫中。

區塊鏈技術有潛力消除這些麻煩,不再需要掃描文件或索取實體文件。如果人們的財產所有權在區塊鏈上得到儲存和驗證,他們可以相信自己的契約是準確無誤且永久紀錄的。

在戰亂國家中,人們要證明自己的財產所有權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這些地區的人們能夠運用區塊鏈技術,就可以建立透明清晰的財產所有權時間軸。

≣ 供應鏈

例如科技巨頭 IBM 開發的區塊鏈食品追溯平台「IBM Food Trust」,可以讓供應商記錄原料的來源,使供應鏈變得更透明和易追蹤。這項技術在應對病蟲害防治,以確保糧食產量非常有用。

美國零售業巨頭沃爾瑪 Walmart 指出,在沒有區塊鏈技術的情況下,追蹤食物來源通常需要一周的時間,但運用區塊鏈技術後,只需花上 2.2 秒即可快速追查。這不僅降低了食品安全疑慮和食材浪費,還能降低企業成本。


結語

無論在金融、醫療、不動產、供應鏈或其他產業中,區塊鏈技術都展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它能夠提供透明度和安全性的提升,同時提高效率並降低成本。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組織開始意識到區塊鏈的價值,我們可以預見區塊鏈技術將對未來社會運作方式帶來重大變革。

本文通過介紹區塊鏈的一系列概念,從定義、由來、特性、運作原理、分層架構、分類到產業應用,為讀者提供了對區塊鏈的全面理解。本文避免了複雜的密碼學解釋,但如果讀者對此部分感興趣,建議進一步閱讀相關的專業書籍。

總的來說,區塊鏈是一種非常新穎的技術,透過「點對點」架構,消除了對於中介機構的需求。同時透過密碼學確保交易記錄的安全、正確性。

區塊鏈不僅是一種應用技術,更是一種思維模式。不同數千年以來人類社會的「中心化」運作模式,區塊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去中心化」的新選擇。區塊鏈將引領社會進入一個更透明、更安全、更公平的未來。

也歡迎加入〈鏈習生 Line 社群〉,和鏈習生研究員、讀者們一起探索 Web3 宇宙!還能收到幣圈日報最新內容,每天用 5 分鐘時間掌握 Web3 脈動!

鏈習生 LINE 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