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2025 年 11 月 27 日
熊市不只是股價下跌,更是資金、情緒與信心的全面退潮。歷史數據顯示,熊市平均可長達數月到兩年,但每次結束後往往孕育下一輪牛市。想在熊市中存活甚至翻身,關鍵不在逃避,而是保留現金、挑好資產、於底部進場──讓恐慌成為你未來獲利的起點。
在股市當中,投資人最期待的永遠是「牛市」,但真正考驗投資人心態與策略的時期往往是「熊市」。每當行情下滑,市場會開始發生資金退潮、情緒恐慌,這時的佈局步調將可能影響投資人在下一次行情來臨時的獲利多寡。本文會從熊市的定義切入,並帶你瞭解如何判斷市場轉熊,以力求資產配置的最佳化。
熊市是什麼?和牛市有什麼不同?
熊市(Bear Market)是指市場經歷一段「長週期」的大幅回檔。這段期間不只會發生股價的明顯下跌,還經常伴隨籌碼面的資金退出、基金避險等機構策略轉向。
與之相對的牛市(Bull Market)則是指市場長期上漲,總經面和企業獲利普遍偏向多頭的行情。以下 4 點為兩者的核心差異:
▶ 股價走勢
- 熊市:趨勢向上,價格不斷出現更低的高點與低點。
- 牛市:趨勢向上,價格不斷出現更高的高點與低點。
▶ 市場情緒
- 熊市:悲觀情緒加劇
- 熊市:樂觀情緒驅動
▶ 機構資本
- 熊市:成交量下滑,資金轉向防禦型標的或固定收益產品
- 牛市:資本積極流入市場,風險偏好明顯提升
▶ 散戶行為
- 熊市:易發生恐慌拋售,導致資本損失
- 牛市:易發生貪婪買入或過度槓桿化的投資部位
簡單來說,熊市不只是股價下跌,還包含整體市場趨勢與情緒的反轉。這意味著,掌握牛熊的區別將有助於投資人調整正確的心態與策略,進而在不同週期採取最適當的資產配置。
股市熊市有多長?
歷史數據顯示,熊市週期通常會落在數個月至兩年不等,取決於當下的總經環境。以下為股票市場最經典的 3 個熊市,帶你一次看懂週期、最大跌幅、和發生原因👇
千禧年熊市:網際網路泡沫
2000 年前後的網際網路泡沫(dot-com bubble),是在美國科技股估值過熱下引發的熊市,同時也是過去 30 年週期最長的熊市。當時投資人對新興科技公司的期待快速膨脹,但隨著大量企業獲利能力不佳、商業模式不成熟的問題被揭露,導致市場信心大幅反轉,資金開始從科技股與成長股加速撤離。於是美股 SPY 自 2000 年 3 月的高點下跌了 929 天,最大振幅達 50.52%。
2007 熊市:金融海嘯
2007~2009 年間的金融海嘯是過去 20 年內最具代表性的大熊市,當時美股市場處於次貸風暴的信心崩解氛圍中,直接導致全球股市經歷了為期近 2 年的長週期熊市。其中,美股指數 S&P 500 發生了高點下跌 57.4% 的超大幅度回檔;台股 0050 也不例外,從 ATH 回撤至最低位的振幅甚至超過 60%。
2022 熊市:升息 + 烏俄戰爭
2022 年的熊市主要由聯準會升息和烏俄戰爭爆發所驅動,當時各國央行為了壓抑創高的通膨,接連祭出升息,造成資本從股市大量撤出。在多重利空疊加下,美股 SPY 於 2022 年 1 月高點緩跌了 281 日,直到該年 10 月中旬才出現底部,最大振幅達 27.54%;同一時期,台股 0050 從高點下跌至底部的最大振幅則高達 36.68%。
這三次熊市的共通點是什麼?
上述案例表明,熊市的共同特徵包括「長週期」和「大幅回檔」,通常伴隨總經壓力升高、資本撤離、市場情緒恐慌等現象,進而形成一段需要時間消化風險,以重新定價的市場修正期。若你還不清楚股市的熊市究竟長怎樣,只需看一眼 SPY 的全歷史線圖就能消化👇
比特幣的熊市長怎樣?
作為高波動性資產代表的比特幣同樣存在牛熊週期循環。和股票熊市不同的是,比特幣不僅波動性更高、反應速度更快、趨勢也更加明確,因此在熊市中往往呈現劇烈回撤。具體而言,比特幣發布至今共經歷 4 次熊市,週期長度和跌幅分別如下👇
▶ 1st 比特幣熊市(2011)
- 回撤週期:162 日
- 最大跌幅:-93.75%
- 止跌後回漲:+62,186.86%
▶ 2nd 比特幣熊市(2013~2015)
- 回撤週期:627 日
- 最大跌幅:-86.96%
- 止跌後回漲:+12,113.10%
▶ 3rd 比特幣熊市(2017~2018)
- 回撤週期:363 日
- 最大跌幅:-84.20%
- 止跌後回漲:2,107.29%
▶ 4th 比特幣熊市(2021~2022)
- 回撤週期:376 日
- 最大跌幅:-77.57%
- 止跌後回漲:715.47%
從上述數據中,我們能看出比特幣的熊市週期普遍比股市更劇烈,但也往往在情緒與流動性反轉後迎來下一次爆發式成長。這也意味著,比特幣相當適合定期定額、抄底或單筆投入等「長期持有策略」。
怎麼判斷熊市來臨?
基於長週期的定義,熊市經常是由一連串訊號所構成趨勢反轉。以下為市場常用的 5 大指標,能幫助投資人提前察覺熊市的到來👇
大盤指數跌破長期均線(SMA 366)
SMA 366 是由近一年價格平均數所構成的均線指標。每當 S&P 500、台股加權指數或市值型 ETF 跌破 366 日均線,且無力站回,代表市場站時進入中長期空頭排列,是常見的熊市前兆之一。
流動性緊縮
全球波動性市場皆高度仰賴流動性注入,反過來說,只要美國聯準會開始升息、縮表(QT)或政策轉鷹,都可能造成資本大量撤出高風險資產,進一步加速熊市形成。2022 熊市就是典型案例。
技術面轉弱
在熊市形成前,相對強弱指標「RSI」常發生長期無法拉回 50 以上的情況,代表買盤動能疲弱或反彈無力。
- RSI 長期落在 30~45 → 市場處於弱勢格局
- 多次跌破 30 → 賣壓持續、空頭延伸
這時若大盤指數同步出現了多次價格「頂背離」,也就是「價格向上,但 RSI 向下」的現象,則更有機會發生趨勢反轉,迎來大週期回檔。
貨幣供給量 M2 收縮
M2 代表市場中「可動用的貨幣量」,是反映全球流動性的關鍵指標。以 2022 年升息週期為例,美國 M2 年增率曾降至約 0%,隨後 SPY、NASDAQ、台股均進入深度調整,說明 M2 可用來判別市場資本是否足夠。
比特幣熊市怎麼判斷?
比特幣的熊市週期雖與股市存在關聯,但近年來有相關性逐漸下滑的趨勢。因此判斷比特幣是否進入熊市,除了觀察大盤環境,也須留意比特幣本身的貨幣特性。筆者常用的指標是「長期持有者(LTH)淨持倉變化」👇
上圖為比特幣的「長期持有者(LTH)淨持倉變化」(Long-Term Holder Net Position Change)。圖表顯示出,長期持有者,也就是 LTH 的持倉變化具有明顯的「反身性」特徵:
LTH 大量淨拋售(紅色區域)
通常發生在市場趨勢轉空、比特幣跌破長期均線或大週期反轉初期。例如:2014、2018、2022 都出現 LTH 大規模出貨,比特幣隨後進入深度熊市。
LTH 重新大量吸納(綠色區域)
多半出現於熊市後段或價格接近相對底部時。長期持有者往往在「市場恐慌最大」的時候逆勢買入,為下一輪牛市做準備。
LTH 行為具有領先性
由於長期持有者通常不受短線情緒影響,因此他們的拋售與再吸納,常常比趨勢反轉更早發生。
- LTH 出現大幅淨拋售 → 熊市風險提高
- LTH 出現大幅淨吸納 → 熊市後段、底部區域的機率升高
由此可見,LTH 行為成為判斷比特幣大週期最具參考價值的指標之一,也比單純看價格或 RSI 更能掌握市場的深層結構。
熊市該怎麼佈局?
相較於恐慌性拋售,熊市反而更適合「大量買入」。原因是商品價格處於低位,獲利空間更大。因此在熊市中執行正確的資產配置,將能有效提升下一輪牛市來臨時的資本利得。
成功的熊市佈局通常具備兩大核心:保護本金 + 低點投入,這邊《鏈習生》梳理出幾項可行方案供投資人參考👇
提高現金比重、減持個股
熊市期間,適度提高現金水位能讓投資組合更具彈性,並避免回檔風險。具體作法包括:
- 保留至少 20~40% 現金,用於市場恐慌時的加碼買入
- 減持個股,如題材股,以降低整體風險
提高現金比重不代表看空市場,而是利用別人的看空,讓自己在更好的位置反攻。
挑選優良資產類別
熊市的最大價值,在於它能讓投資人以更低成本購入「高品質資產」,進一步放大牛市中的獲利。其中,市值型 ETF 與市值型加密貨幣是最具代表性的兩種資產類別。
- 市值型 ETF:SPY、VT、0050、00631L(0050 正2)
- 市值型加密貨幣:比特幣、以太幣
價格底部大量買入
保留現金、選完標的後,下一步便是買入資產。投資人常用的策略分別是單筆投入(Lump Sum Investing)和定期定額(Dollar-Cost Averaging),二者在熊市中的回測表現大不相同,詳情可參見《鏈習生》此前分析──《單筆投入 vs 定期定額哪個好?掌握「這招」大幅提升投資績效!》,幫你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熊市進場策略💪
熊市比特幣怎麼買?
儘管熊市充斥著恐慌情緒,但對長期投資人而言,它更像是「下一次財產增值的起點」。只要在市場低迷時做好佈局,你就有機會搶在最佳的起跑點上。
如果你正在規劃單筆投入,或想分批建立長期的比特幣部位,可以透過「幣安」交易所(Binance)的定投功能。其好處是幫投資人省去了看盤的麻煩,能讓你設定扣款頻率和金額,自動執行定期買入。
若你還沒有交易所帳戶,可使用《鏈習生》專屬連結註冊,或手動輸入邀請碼 AU27X87R,即可享有終身交易手續費 20% 減免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