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虧錢法則|為什麼你投資幣圈總是虧錢?

幣圈虧錢法則|為什麼你投資幣圈總是虧錢?

最後更新日期:2025 年 7 月 22 日

幣圈不是賺錢的捷徑,而是一場自我修煉,沒有賣出計劃、無法堅守紀律的人,終將成為市場的養分。

真正的高手,不僅能承認錯誤,更懂得獨立思考,在資訊噪音中找出專屬於自己的投資節奏。

而那些能在風口浪尖上長期活下來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從不賣的比特幣底倉,把它視為價值的信仰與避風港。

如果你投資虧了 50%,你得賺 100% 才能損益兩平。很多人在市場最火熱的時候,教你怎麼靠投資比特幣賺錢,但他們通常很少強調,這是一個容易賺錢,卻更容易虧錢的市場。

這篇文章整理了「幣圈人最容易忽略的十大虧錢陷阱」,你可能有一身賺錢本領,但犯下以下任何一個錯誤,都可能讓任何正在賺錢的少年幣神,一夜虧回解放前。

如果你是剛入圈的幣圈新手,一定要詳細閱讀這篇文章;如果你是已經幣圈有獲利的老手,尤其推薦你看看第 1、5、9、10 的四點。


第一、沒有賣出計畫

多數幣圈投資人進場時,總能清楚說明為何買入,卻常忽略同樣重要的問題——何時出場?

大部分人都是在市場最火熱時關注幣圈,而新聞上的那些光鮮人物,常鼓吹「永遠不賣幣」、成為信仰級 holder。

但自稱為長期投資人,並不代表你可以忽略止盈與止損的思考。你的情況與他們不同,你所看見的世界也與他們不同。

如果你在低點買入,卻沒先想好高點在哪,終將抱過一座山;如果你因為處於周期早期而進場,卻從未思考什麼是「周期的晚期」,那你將永遠紙上富貴。

從第一天就規劃好賣出策略,才是讓你能長期持有優質資產、在高點拋售山寨幣的關鍵。

如果你無法在最冷靜的進場時刻,同時規劃出場計劃,那未來很可能會在市場震盪中情緒崩潰、低點割肉。

不論你的依據是技術面、幣價走勢、基本面、大環境,或個人目標,只要你有明確計劃,通常就能在市場中長期存活。

許多投資高手的停損停利策略各不相同,卻都能長期盈利。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知道該買,也知道該賣」。


第二、沒有遵守紀律

在幣圈待久了,你會發現你,最大的敵人不是資本家、交易所,甚至不是割韭菜的項目方,而是你自己。

假設你認為比特幣是值得投資的資產,並計劃持有至少四年,卻突然看到政府開打關稅戰、央行發表鷹派言論。理性上你知道這些消息與比特幣基本面無關,甚至可能是抄底機會——但你真的能按下買進鍵,而不是恐慌離場嗎?

另一方面,當你從技術面分析,認為比特幣在未跌破某價位前仍處於回調與上升趨勢,而一旦跌破就該果斷止損。當它真的跌破時,你會不會轉而在推特和新聞上尋找利多消息,說服自己繼續持有?畢竟浮虧已大,此刻止損就等於認輸。

我們都曾扛單成功,從浮虧中解脫,但這未必是好事。一次次的僥倖,只會讓尚未成熟的投資人更敢賭一次不止損的後果,而那通常是災難性的。

相反,如果你能堅守紀律,該賣就賣,無論之後可能賣飛或反彈。雖然可能無法吃到最大漲幅,也會有止損出場的記錄,但唯有紀律才能守住本金,確保未來還有資金可以東山再起。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建議新手從小倉位開始。因為戰勝心魔的經驗,得靠真金白銀在市場上磨練而來。

如果一開始投入太多本金,大多數人難以克服心理障礙,最終還是會扛單。


第三、沒有自我檢討

你知道怎麼判斷一個人是不是韭菜嗎?不是看他賺了多少或虧了多少,而是看他面對盈虧的態度。

在腦哥四月的社群共識投票中,有 75% 的觀眾認為 2025 年四月會上漲,在恐慌氛圍中能有這樣的共識並不容易。

但你是真的判斷正確,還是只是運氣好?事實上許多判斷四月份會漲的預測,他們描述的上漲原因,其實與四月發生的真實情況完全不同。

如果你的原因錯了但結果對了,你會輕易的認為這樣的成功是能複製的嗎?如果你預設錯了,你會覺得你是被哪邊的資訊給矇騙了?你之所以虧錢主要得怪某個政客或是網紅嗎?人性總是傾向把賠錢的責任推給他人,卻把賺錢的功勞歸給自己的聰明與努力。

但只有不斷復盤檢討,虧損時找出錯誤,獲利時反思運氣成分,學會錯誤時如何調整,成功時如何複製,你才能持續超越過去的自己,成為真正的長期獲利者。


第四、沒有獨立思考

當你能理解投資虧損的責任在自己身上,你會開始認識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Do Your Own Research(DYOR)是一句必講到爛的老話,意思是:我的意見只是我的意見,你的投資必須自己研究。

但當一句話說到成為常識,它就會變得像「基金投資有風險,投資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一樣。說實話,除非你是寫這個說明書的人,我們都知道沒有人會去詳閱這份說明書。

最終,多數人會選擇從諸多名人、網紅、投資大神身上找方法參考與複製。

但你必須了解的是:沒有真正獨立思考的習慣,你在幣圈──必虧。

缺乏獨立思考,代表你總是聽別人的意見操作。再厲害的分析師也可能誤判;再清流的分析師也有自己的利益與立場。

他們的分析,你可能沒真的懂,他們也不會多做解釋。

任何的公開報告都不是為你量身打造,而是針對某類風險屬性的投資人,而不是你。

最後,他們沒有義務跟你分享「進」,還得提醒你「出」。別忘了,如果你沒有自己的出場計畫,你最終很可能只是紙上富貴。

我們去跟著網紅喊單,跟著大神買幣,最大的風險不只是買到他們想割韭菜的幣。

即使他喊的幣漲了一兩天──你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賣嗎?

你可能會覺得「我隨時賣都會賺錢」,很簡單。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拿到跌回來還不知道該不該出場。

因為你會期待它繼續漲。你追隨的那位大神,好不容易賺一次錢,你是不是該相信他這一次?

而且,假設他 50% 喊對,他在上漲過程中會繼續喊,繼續增強你的信心。

殊不知,他可能早就退場,而抱山的人卻是你。

所以 DYOR 對網紅大神來說,是一句「防身話」,避免粉絲怪他們讓人虧錢。

但對你我來說,DYOR 是提醒自己:任何時刻,只有你了解你自己的資產配置、風險屬性、年齡、負債狀況,以及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市場不會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在參考那些最厲害的投資觀點之餘,想清楚專屬於你的答案,才是我們每一個人最重要的課題。


第五、沒有尊重市場

永遠不要膨脹。

當你自己已經掌握市場規則、認知已經超越眾人的那一天,就是你要 GG 的時刻。

有一天你可能發現,自己在過去一段時間的投資決策非常正確。交易賺錢了,山寨幣爆發了,槓桿為你帶來成倍收益。你隨手截圖,讓朋友羨慕、讓網友忌妒。

然後你看著推特,發現還有更有錢的人,正在用更簡單的方式賺更多的錢。從跟他們的對話或貼文,你發現從他們的視角來看,市場的爆發才剛開始。甚至在他們眼中,那樣的收益也只是起跑點。

你原本覺得已經很滿足,但一轉念:牛市正熱、資金來自盈利、比你厲害的人還在看多。於是你想:「槓桿再加一點、交易頻率再提升一點點,賺個千萬入袋就立刻止盈退休。」

這,就是你要 GG 的時刻。

有句話說市場永遠是對的,當你開始盲目相信能賺到更多的錢時,就會開始做出很多逆勢做死的操作。

例如:幣價已經開始回調,但越跌你越去槓桿加倉,想要賺回來;幣價已經開始上漲,但越漲你越去槓桿做空,想把它空下來。

當這些操作短期無效,甚至虧損擴大,你開始把原本儲蓄理財的錢拿來補倉,甚至借錢逆勢加倉。

這些做死的行為,都是你一開始投資時不可能做、也無法想像自己會做的事。但是當你嚐過戰勝市場的甜頭,從覺得一百萬很多,變成一千萬也不算多的人時,不知什麼,就是會去賭一波大的。

最後,市場會給你一記教訓。

開始我們總是仰望《股市做手回憶錄》,結局我們卻總是信奉《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第六、沒有成本的意識

金融市場最容易忽略的是風險,但更容易忽略的是成本。

從今天開始,當你做任何投資或經濟行為,不要只想著「風險」與「收益」,而要想著「風險」「成本」與「收益」。

「成本」是你為了獲得某樣東西而付出的代價。

就像風險一樣,人們常會盲目忽略或過度規避它,結果是:當它真正發生時,自己毫無準備。

而成本也是如此。

我們常因為貪心或偷懶,忽略那些原本可以控制、或應該承擔的成本,而這些小聰明往往才是讓你最終成本爆炸的陷阱。

舉例來說,交易手續費是交易所協助我們撮合買賣,我們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如果你忽略它,過可能會因為度頻繁交易而產生不必要的損耗,讓你長期獲利的門檻變得更高。

如果你刻意選擇標榜零手續費的平台或券商,你其實是在買入跟賣出的時候被平台偷偷加上一筆價差,你看似省了手續費,卻花得更多。

再比如,許多新手選擇用 ETF 投資比特幣,認為機構商品才是最安心的。這對於長期接觸傳統金融的人或許是好選擇,但對多數年輕人來說,更應該花幾分鐘去了解:

  • 原生加密交易所的費率與投資工具
  • Web3 錢包自行保管資產的安全性

雖然短期內多花一些時間成本,但往往能幫你節省大量的費用成本,同時獲得未來可能早晚都要學習的區塊鏈金融常識。


第七、沒有分散風險

分散風險早已是老生常談,但這裡想說一些你可能沒聽過的觀點。

傳奇投資人 Peter Lynch 曾說過,愚蠢的分散跟集中投資同樣危險;指數投資之父 Vanguard 的創辦人 John Vogel 也曾說,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也不要放在你數不清的籃子裡。

在加密貨幣市場,很多人看似在分散,卻沒有真正搞清楚分散的本質跟價值在哪。

例如,你把所有的資金壓注在不同的迷因幣,以為做了分散,但其實迷因幣有可能在同一段時間一起跳水。你覺得你貫徹了分散風險的原則,所有小項目都配置一點點,但反而無力管理數十個倉位,導致很多最終來得及止盈止損的項目,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對新手來說,分散風險應該有三大原則:「進場時機的分散」「投資賽道的分散」和「資產存放的分散」

「進場時機」就是俗稱的分批買進 DCA 的法則。

除非你能準確判斷週期高低點,否則不應該一次全買或全賣。

不是因為分批進場的期望獲利比較高,而是多數情況下,對新人來說,一次就 all in,會無法按捺住短期價格的波動,導致低價恐慌賣出。

後續幣價回升,你又不敢進場,導致你總是虧損。

「投資賽道」指的是你佈局應該要分散在漲跌如相對獨立的資產。

如果你有 50% 的資產在加密貨幣市場,剩下就不該全壓科技股,因為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生態的漲跌,與科技股的相關性更高。

分散的目的,是避免一個押注失敗拖累全部資產。買進一堆相關性高的標的,根本不是有效的分散。

「資產存放」,這尤其在加密貨幣市場依然是野蠻發展的今天,任何一個 DeFi 項目都有被駭客攻擊的疑慮,任何一間中心化的平台都有出包破產的風險。

甚至如果你的資金體量夠大,你都會擔心如果你把所有的比特幣放在同一個冷錢包,這一支私鑰如果遺失了該怎麼辦。

因此多數大資金的玩家,往往會把資產分散到數個交易所、錢包,甚至多個城市的冷錢包與保險櫃。

但對一般小本金參與者來說,花太多精力去分散,也會提升你的操作跟機會成本。

對多數幣圈新手說,有三間左右交易所帳戶、有一個獨立的熱錢包另一個獨立的冷錢包,大致上就已經足夠了。


第八、沒有與時俱進

幣圈是一個「時事造英雄」的草台班子。

2017 年的獲利秘訣到 2020 年可能已經失效;2021 年的市場觀念到 2025 年更有可能已經過時。心態的法則、經濟的原理這些底層邏輯可能不會改變,但表層的賺錢策略與工具,必須要與時俱進。

有些人至今仍相信 2017 年的造富神幣還有機會翻身;有些人抱著 2021 年的操作策略,想再複製一次成功。有人因為撞過 ICO 風潮,從此只關注未上市小幣;有人經歷迷因幣暴漲,就堅信幣圈只看社群不看價值。

但事實上,我們正經歷的加密貨幣市場的變化堪稱史無前例。

比特幣的市值首度超越 Google 等科技巨頭;以太坊的獨大地位逐漸受到其他公鏈的挑戰;華爾街最強的公司正在提供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託管服務;甚至就連去中心化的界線共識也逐漸在重塑。

如果你還期待複製 2017 的翻倍、2021 的波動,或堅信政府提到比特幣一定是壞事,你很可能正被僵化的思維限制,無法跟上真正的趨勢。

事實上,堅持某些最重要的價值觀與學會隨著市場變化調整觀念,一直以來都是很難的課題。這兩者之間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條動態的光譜。

以此為鏡可以知興替,但只看著後照鏡開車,終究會遇到危機。


第九、賭徒自以為投資人

很多人以為自己是幣圈投資人,卻不知道自己根本是在投機與賭博。

我不是在評論賭博跟投機不對,而是:當你長期沒有辦法分清楚一筆錢丟出去的原因跟目的,那你終究會虧損出場。

投資與投機的差別,其實不是行為,而是思維

同樣是買比特幣:

  • 一個人研究加密演算法、挖礦供需模型、爾街的獲利預期、各國當局政策趨勢;
  • 另一個人只是看到《富爸爸窮爸爸》作者推薦就跟著買。

表面行為看起來一樣,背後的認知與目標卻截然不同

  • 投資(investment)是把資金放在一個能夠創造長期升值的資產上,期望你對價值增長的認知帶來回報的行為。
  • 投機(speculation)是把資金放在一個能夠賺取短期波動價差,無論做多做空,期望你對市場的定價錯誤的認知帶來回報的行為。

你可能會想,你管我怎麼想?就算我是骰骰子,我能在一萬買在十萬賣,我還不是賺錢?這我完全同意。但大多來幣圈骰骰子的人,最後是虧錢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許多投資人犯常犯的錯誤是:你口口聲聲說「價值 (value) 」,但實際上操作還是「價格 (price) 」。

這就是為什麼在 2021 年六萬進場的散戶,會在五萬的時候加倉,或者在四萬的時候抄底,卻會在 2022 年兩萬美元的時候賣掉,甚至在一萬五千美元的時候反手做空。

因為你能在跌 10% 的時候欺騙自己;在跌 30% 的時繼續自欺;但沒有人能在跌 70% 的時候繼續自欺欺人。甚至許多人會選擇破罐破摔。

真正可能在幣圈長期獲利的,是那些理解資產價值、能忍受情緒波動的人。只有當你清楚知道這項資產的內在價值,你才撐得住長期持有的過程。

但事實上,投資的風險,不一定比投機行為來得低。

如果你:

  • 有良好的止盈止損紀律、
  • 倉位控制得宜、
  • 或在鏈上分析有獨到見解,

你仍可能靠技術面獲利。我見過不少根本不懂項目基本面、只看圖表的人賺大錢。

同時,也見過很多基本面派,錯估項目發展,堅持持有某些他判斷非常有價值的藍籌幣而虧錢。


第十、沒有長期比特幣的持倉

在加密貨幣市場,想要獲利,有一個最簡單,卻同時最難懂的公式:

1 BTC = 1 BTC

真正在這個市場上擁有財富的人,不會整天拿比特幣去換算成法幣:「哇,我有多少錢?」

事實上在他們眼裡,比特幣就是錢。

  • 做生意賺錢後,換成比特幣
  • 投資山寨幣賺錢後,換成比特幣

對他們來說,比特幣就是數位黃金,就是價值儲藏的第一選擇。美元、人民幣、盧布這些法幣,在他們眼裡只是從戰後到現在,幾十年來過渡的交易媒介。

在數位時代到來之前,人類千年歷史當中,黃金白銀是錢;在數位星際時代來到後,我們肉眼可見的未來當中,比特幣才是錢。

當然,有人會批評,比特幣持有者高喊看好,只是想拉高出貨,說比特幣是龐氏騙局。的確,當一些機構要出貨的時候,配合一下新聞消息喊盤絕對存在。

但如果你在生活中認識,或是去看一下加密貨幣市場最大的幾個巨頭,你會發現,他們就算有部分的倉位短線進出,也只是為了累積更多比特幣。他們都有一個從不賣的比特幣底倉。對他們而言,賣出所有比特幣的那一刻,就像對一般人來說 all in 銀行存款一樣的高風險。

如果山寨幣季節再來一次,很多人會開始討論,是否應該要放棄波動相對小的比特幣,去賭一下某個潛力賽道。但你永遠要記得,任何強控盤的莊家幣,即使短期能爆漲,也無法挑戰比特幣的地位。

就像道瓊指數 50 年前的成分股,如今多數不復存在;今天的熱門山寨,很有可能在下一輪被交易所下架。

這一段或許對很多人來說,是比較令人半信半疑的。這是好事。

比特幣市場教會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Never trust the people, you only trust the code.

人會欺騙你,但程式碼不會。


結語

這篇文章教大家從賣出開始,到教大家長期持有結束。

畢竟我們所有人在幣圈的學習路徑,都是從:

不懂買 → 懂買不懂賣 → 懂買也懂賣 → 懂買也懂不賣

如果你想「全副武裝」進入加密貨幣市場,歡迎參加鏈習生的線上課程(記得使用優惠碼「blog300」),系統性完整學習幣圈知識;另外,也推薦你來實體講座,現場手把手帶你操作,還能和講師面對面互動、即時 Q&A;免費加入鏈習生 LINE 社群,與研究員、群友一起聊聊加密投資,每週還有新手 AMA 線上專題活動可以參加喔!

矮倫

矮倫

每週都要吃麥當勞、早餐喜歡吃泡麵,身體根本就是由垃圾食物組成的。 身為幣圈人 即使沒辦法 7x24 也要 6x24! 大事大而化之;小事鑽牛角尖。 很慶幸活在一個有 Google Map 的時代。

文章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