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是什麼?2 個提問帶你認識資產配置

最後更新日期:2025 年 8 月 9 日
資產配置不是什麼艱深的理論,而是幫你把錢分配到不同波動性的資產上,像是股票、債券、不動產、貴金屬,讓它們互相幫忙、穩住整體。與其追求刺激的暴漲,不如打造一個你撐得住、睡得著的組合,才能走得長遠。只要搭配定期再平衡,這就是一套讓普通人也能慢慢變富的懶人投資法。
想要靠「錢滾錢」累積財富,有兩種流派常被拿來討論。
一種是做交易,是比較積極的操作方式,會進場、出場、抓波段,必須搭配良好的紀律,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倉位管理概念;
另一種則是做資產配置,這派風格比較偏向懶人理財,不需要天天盯盤,只要一開始配置得宜、每隔一段時間再調整一下就好,適合多數上班族或新手投資人。
這篇文章就是要帶你從零開始認識「資產配置」這件事:它是什麼、原理為何、該怎麼做?讓我們馬上開始吧!
資產配置就是幫自己的資金分配「找到適合位置」以及決定各自「投入多少佔比」,讓它們各司其職,這樣不管市場怎麼震盪,才不會一下子就全盤皆輸。
像是股票、債券、房地產、原物料,這些資產的波動方式不太一樣——有時候股市在跌,債券反而在漲;碰到通膨,原物料可能還會漲得更兇。基於它們彼此「不會同步漲跌」的特性。
如果你把錢配置得當,這些資產就會像隊友一樣互相幫忙撐住場面,讓整體波動變小。不一定要追求暴漲暴跌的刺激,資產配置更像是一場長跑,穩穩走、走得久,才是贏家。
資產配置的重要性(目的)在於把總體資產波動,控制在個人忍受限度內,稍後花更多篇幅詳談。
資產配置的核心概念,是把資金分散投入股市、債券、不動產、原物料等「彼此波動不完全同步」的資產,目的是降低整體資產的起伏。
這裡會衍生兩個問題:一是這樣子「混搭」真的有效嗎?二是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在意波動?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從 199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Harry Markowitz 提出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來看。
他強調透過混合不同種類的資產,可以找到一個報酬與波動表現最理想的組合,也就是所謂的「效率前緣」(Efficiency Frontier)。
他甚至形容,這種策略就像「免費的午餐」——因為只靠資產混合,就能有效提升投資效率。
那為什麼要降低波動呢?來聊聊這個更實際的問題。
雖然理論上我們知道,只要資產配置比例得當,就能靠近所謂的「效率前緣」;但對多數人來說,不可能去測試上百種組合,更沒有時間或資源去跑大數據模擬。
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發:
資產配置的目的,不是追求穩賺不賠,而是找到自己「承受得住」的波動範圍,讓投資可以長期穩定進行。
這麼做的好處包括:
記住,波動本身不是風險,真正的風險是你扛不住波動而中途退出。
資產配置該怎麼做?
首先,我們需要盤點可以操作的金融工具。最簡單的思維是股票、債券、不動產及貴金屬。
總結一下,股票、債券(包含各種保本型商品)、不動產,以及貴金屬(黃金或數位黃金),這四大類資產就可以組成一個基礎的資產配置組合。
比如你有 100 萬資金,就可以依照比例,把錢分配到這幾類資產上,目的不是追求最高報酬,而是降低整體波動,讓你撐得住、放得久、走得遠。
資產配置不是一次性的動作,而是一個需要持續維護的過程。
關鍵概念就是「再平衡」(Rebalancing)
所謂「再平衡」,就是定期檢查投資組合的比例,並根據原本設定的資產配置比例進行調整——把漲太快的資產賣一些,把跌得比較多的資產補一些,讓整體組合回到一開始設定的平衡狀態。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在默默落實「高賣低買」的策略。
在傳統金融市場,這樣的做法常見於退休金、ETF、長期資產管理機構;而在幣圈,也有類似設計,例如所謂的「屯幣寶」再平衡機器人,可以自動幫你執行這個動作,達成投資紀律。
不管是手動或自動,做再平衡有幾個實用的重點原則值得參考:
再平衡就像是投資組合的「健康檢查與體重管理」——不是每天稱體重,但要定期校正,讓整體維持在一個你撐得住、也走得遠的狀態。
資產配置的本質,不是追求一夜致富,而是打造一個撐得住風險、漲跌都不慌的長期投資組合。
透過分散投資到相關性低的資產(如股票、債券、不動產、貴金屬),可以有效降低整體波動,避免一次失誤就重傷資產。搭配定期「再平衡」,更能在市場漲跌間默默落實「高賣低買」,讓複利持續累積。
無論你是投資新手,還是忙碌的上班族,只要掌握資產配置與再平衡的基本原則,就能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穩健財務系統。投資這條路,不需要跑得快,但要走得久。
如果你想「全副武裝」進入加密貨幣市場,歡迎參加鏈習生的線上課程(記得使用優惠碼 blog1000 再享千元折扣),系統性完整學習幣圈知識;免費加入鏈習生 LINE 社群,與研究員、群友一起聊聊加密投資,每週還有新手 AMA 線上專題活動可以參加喔!